悟夜叉个人博客 反校园暴力 严惩!又一校园暴力事件,如此令人发指的恶行

严惩!又一校园暴力事件,如此令人发指的恶行

前几天我刚刚写了杭州职校的校园暴力事件,这两天又看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出现校园事件让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为何现在十几岁的孩子就这么大的戾气,手段如此残忍呢?

河南鹤壁一个中专学校也发生了令人不齿的校园霸凌事件,一个16岁的女生被三个17岁的同班同学施暴,16岁的女生被脱光衣服,被脚踹胸部,被筷子插下体,被猛搧巴掌,还被用视频通话的方式让别人观看,如此令人发指的恶行,能相信这还是在学校读书的女生吗?

11月24日,“重庆15岁男生在宿舍被同学刺死”的话题登上了多个平台的热搜,引发全网关注。到底是什么原因,让15岁的男孩举刀刺向了同学?天目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被害学生家属和校方。

问题出在哪里,当然我们还得从教育上找原因。我们说孩子的教育主要受三方面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下面我们先谈一谈家庭教育:

急功近利和不近人情的教育是产生问题孩子的关键。

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自己的要求低,而对别人的要求很高。许多80后和90后父母,尽管在小时候经受了太多的求全责备和严厉惩戒。但是到了自己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以后,又将自己小时候的童年阴影,如数奉还给了自己家的孩子。很多家长当年根本就不爱学习、不认真听课、不及时完成作业,如今却在绞尽脑汁地逼迫和督促自己孩子,希望他能够继承和完成自己小时候从未实现的梦想,通过学习、高考和就业来帮助家庭解决眼前的经济问题。

当孩子小时候,有时吵闹,这本身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种正常的现象。有些家长为了麻烦,于是要么简单的恐吓或者是给孩子一部手机,让孩子安静下来,而自己在边上玩的不亦乐乎。

当小孩进入学校上学时,家长仗着自己是成年人,吃的饭、读的书、走的路都比孩子多,在孩子回家写作业时就总喜欢肆无忌惮地随意打断和叨扰孩子。甚至埋怨老师的作业布置太多。

由于把自己的理想和期望,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逼迫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学习初高中的知识,甚至不惜投入重金,培养孩子争分夺秒地自学、补习和拿奖,就为了赢在起跑线上,获得比其他孩子更多更高的荣誉。

正如同一个段子所讲的那样:世上有一种鸟,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让下一代使劲飞。自己没实现的那就让娃实现吧!所以从幼儿园开始,不,应该是从娘胎开始,就要不输在起跑线上,到了幼儿园那都恨不得马上就能一鸣惊人,语数外就是坐超跑,各种兴趣各种才艺就是坐火箭,那是一个望子成龙、望眼欲穿啊!

因此成绩,成绩,成绩!奖状,奖状,奖状!是家长的骄傲和自豪。家长已经忽视了孩子成长的心理健康。因此在成绩和奖状面前,家长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甚至是纵然。我曾经就接触这样的一个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不要吃亏,别人打你,你就打他,出了问题他来处理。可见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长大以后自然就成为小霸王。

我们在来看一下学校教育

“唯分数论”是指只看重考试成绩,以考试成绩为评判一个学生和学校标准。“唯分数论”不仅影响着老师教育青少年的方法,同时也影响着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

“从小到大我都觉得能把考试考好,是对我爸我妈的唯一意义。”一位残忍杀害自己亲生母亲的名校大学生在庭审中谈到亲子关系时,这样表达。

“唯分数论”导致学生和家长都在过度追求分数,从而偏离了学习和教育的本质。有些学生因为只极端地追求高分数,从而导致失去了道德的约束,甚至像上文中所说的,他们不再敬畏法律。

受“唯分数论”的影响,大部分老师和学生评判一名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从性格和其他品质的综合评价变成了分数。与此同时,有时由于受到“唯分数论”的影响,甚至疏离了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乏有这样的新闻报道,由于一些老师过分看重分数,所以有的时候会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远离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导致同学关系的破裂。

教育是为了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逐渐拥有良好的品质;是以知识为工具不断教会青少年独立思考的过程。教育的内容应该是良性的,在“唯分数论”的影响下,教育显然已经偏离了原本的内容和意义。

老师们也要反思自己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急于追求功利化并不会使他们的教育成功,反而会影响了学生们的未来。教育工作者要走出“唯分数论”的误区,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分数并不能成为评判一个青少年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应该着重关注青少年的三观建立、人品等内在品质。

最后我从三个方面谈谈社会教育,

第一、“唯学历论”的人才观、社会不当的用人观,直接影响了家长和学校的教育观。

“唯学历论”的人才观的压力层层传导至教育系统,转化为家长、学生对名校的追逐。对“唯学历论”的要求存在多年,从高校教师录用到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招聘,逐渐流播全社会。“唯学历论”,其谬误在于以一场考试的成败判断一个人的优劣,其危害在于以一纸文凭破坏人才自由竞争的环境,更主要影响教育的导向性。

第二、网络环境的复杂化。触网程度深的青少年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网络上的价值观信息多元化,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游戏、情色信息、大量虚拟人际关系诱使青少年沉溺其中,放纵自己的行为。在网络世界里,青少年获取与现实毫无关联的虚拟角色,与形形色色的虚拟人物交流过程中,不用考虑因身份、年龄、性别而带来的差距或道德约束,以及责任。如若长期沉浸网络,会将面对网络新闻的冷漠态度由虚拟转移至现实,对现实生活中理应关心的事采取漠视态度,造成现实情感冷漠与同理心缺失。无法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就无法进行价值观的沟通、及时改正错误的观念和学习正确的观念,也就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第三、犯罪的成本低。

未满十四周岁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例不在少数。2015年10月18日,湖南省邵东县一所小学的一位女教师被3个学生劫杀,其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11岁。作案前一个学生的一句“我们还没满14岁,就算打死人了,也不用坐牢”,成了三个孩子作案最大的底气。

有研究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的始发年龄和70年代相比已经提前了2至3岁。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大多集中在16-18周岁,而近些年研究表明,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年龄降低到了14-16周岁,而且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数量还在不断上涨。在一些其它亚洲国家和地区,新加坡和泰国的刑事责任年龄为7岁,印度为12岁。日本因两例儿童杀人案,于2007年通过《少年法》,将刑事责任年龄下限从14岁调整为了11岁。

有赞成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学者认为,将14岁改为12岁最为适宜,因为12岁的人基本已完成小学全部教育,具有完整的思维模式。其次,12岁后孩子进入青春期,更易叛逆和冲动,伤害他人。将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到这一阶段,能更好地对未成年人进行判罚;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及早地塑造儿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但反对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学者认为,不能通过一味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但是需要结合暴力事件的特点,以及施暴者的有意还是无意的行为给与严肃的惩罚。

比如,对于上面”重庆15岁男生在宿舍被同学刺死“还需要区分故意杀人还是故意伤害,不能仅从后果上进行判断。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是故意伤害罪的加重情形,不能片面的认为死亡结果是犯罪人的过失导致的。对于故意伤害的,性质恶劣,必须加重处罚,切不可简单以年龄而减轻处罚。

最后借用我国大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在学习的年龄,被“逼”出无限潜能,每个父母,都可以给孩子一辈子受用的能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站长QQ/VX:8279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2794@qq.com

任何技术问题请联系QQ,非特殊行业请勿加微信!龙信小伙伴请联系微信群找我。
关注微信
非商务合作请勿添加

非商务合作请勿添加微信

返回顶部